徐州侯集中学

阅读:199
单位介绍

学校整体布局合理,各类设施先进,有省标准化实验室,省中学一级图书馆,教师人手一部笔记本电脑,所有教室实现了多媒体化。学生公寓全部安装了空调,并实行标准化物业管理,学生就餐、购物、理发、就医、上网、打电话等均实现了一卡通。

学校现有70个教学班,近4000名学生,2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人,高中级教师150余人,研究生学历或课程班结业12人。国家、省级教师7人,省“333”工程培养对象1人,市拔尖人才1人,市县名教师、教师、学科带头人40余人。

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始建于1956年,1977年被确定为徐州专区重点中学,1980年被确认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,1992年通过省重点中学验收,2001年通过示范高中评估,2004年转评为省首批四星级高中。2005年区划调整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,并更名为“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”。

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,我校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,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了几万名各类人才,涌现出了包括中科院院士任露泉、“神舟六号”副总设计师张庆君、画家宋华、雕刻家乔迁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、大学教授、高级党政领导干部、全国企业家等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。

近年来,学校强化“以人为本、以师生发展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在继续保持科研课题开发与管理、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优势项目基础上,逐步形成了学生“三自”教育和“艺体见长”的鲜明办学特色,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。语文、物理、外语、体育等四个教研组先后被评为省、市教师群体、先进教研组、巾帼文明岗。我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百面旗、全国先进艺教集体、全国中学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学校、全国青少年书画写作大赛先进组织奖、全国科普示范校、全国生活作文实践基地、省文明单位、省级教科研基地、省中学自护教育创新示范点、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、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、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、省德育先进学校、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、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两个《条例》学校等荣誉。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生源吸引力逐渐加大,辐射性与示范性日益增强。

二、稳定教师队伍,促进学生发展

学校提出了“要采取综合措施稳定教师队伍;多渠道提高教学质量,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”的意见,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,使之不断完善与提升。

1、彰显人文关怀,打造名师队伍

学校充分激发教师的职业自尊,加强人文关怀,加大资金投入,完善培训和奖励机制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特长发挥,创造教师成长和成功的机会,切实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。几年来,学校注重对教师的“三观”、“三德”、“三风”教育,弘扬“团结勤奋、敬业奉献、踏实灵活、进取创新”的侯中精神;关心教师的工作和健康,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;实施“青蓝”、“名师”、“群英”工程,实行名优教师奖励机制,发挥我校名特优教师的传、帮、带作用;丰富培训形式,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。三年来,共有1000多人次外出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,400多人次赴省内外、国内外参观学习、锻炼或考察进修。我校用于教师培训、学习的经费累计达200多万元,每年均超过教师工资总额的8%。2005年区划调整后,市政府、教育局通过规划激励、有序促导、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,关注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。

随着办学效益的提高、财政的支持以及评价、分配制度的完善,教师队伍日趋稳定成熟,结构合理,教师爱岗乐业,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。目前有10余人被确定为国家或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,20余位教师被评为省市县名优教师。柳方平同志为省语文学科特级教师、省“333工程”培养对象和市专家、市拔尖人才,王公月同志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、省地理学科特级教师、市拔尖人才,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,成为教育教学战线上的生力军。

2、多渠道提高教学质量,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

学校不断深化课程内容、结构、实施、评价和管理改革,全面开齐开足所有必修课程和各类规定选修课程,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,编写出更符合学校特点、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一体化“教学方案”,激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。学校重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建构,各学科组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学科教学模式,积极推进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;以“主问题探究”课题研究为抓手,着力创设民主、平等、和谐、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文化,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转变,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,增强实效度,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,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。

几年来,学校加强新课程、新高考研究,以艺体特长生培养为新增长点,注重学生学科均衡发展,追求整体突破;抓实抓细教学常规,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,形成了动态质量监管制度;落实教学“七认真”,规范教育教学行为,增强师生质量意识。三年来,我校学生综合考试、学业水平测试达A率稳居高位,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在80%以上,居铜山首位、徐州前茅;2008年李莉同学以444的总分荣获省高考第4名,勇摘市状元桂冠。学校连续三年在全市高考总结表彰会上作经验介绍。

三、学校的规划建设与提升

1、完善设施设备,构建网络校园

学校各类设施,配置先进,一直走在苏北学校前列。学校建有卫星地面站、天文台、闭路电视系统、室内外广播系统、音像资料中心、网络信息中心;拥有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、省一级图书馆和高标准运动、生活场馆;每一位教师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,所有办公室和教室实现了多媒体化。转评后,各类教学办公及辅助用房、运动场馆、生活服务设施等修缮一新,改造到位。校园网络系统达到第三层次要求,具备各类信息服务、安全管理、校务管理、图书管理、电子教学平台等,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基本工具,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条件,学校与家长、社区沟通的重要平台。

2、建设校园软环境,注重文化引领

五年来,学校下大力气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。整个校园布局合理,环境优雅:假山喷泉、虹桥亭榭,别致精巧;广场长廊、竹林桃坞,美不胜收,既有东方建筑的古朴典雅,又有西方建筑的清新现代。添设了富有人文色彩的箴言警语牌和励志碑,名人画像、名言警句等布置在校园各处,实现了“让每一处静物会说话、使每一个景观能育人”的目标。橱窗、板报、网络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。文明标语、绘画作品、激情宣言、励志格言等均源于历届校友及在校师生之手,为学生自我教育和素质内化提供了生动教材。整个校园和谐雅致,积极向上,文化氛围浓、品位高,充分体现出我校半个多世纪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办学档次。

3、科学规划,推动师生自主全面发展

学校制定各级各类三年自主发展规划,打造“一主两翼,三线齐飞”的教育模式,走内涵式发展道路,有效地发挥四星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。

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线,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两翼,大力开辟德育阵地,发挥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作用,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、健全的人格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审美素质。

以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为主线,以体育、艺术教育为两翼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。积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,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。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究、自主发展的能力,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,加强教师培训,提升教育观念,提高教学质量。在艺体教育工作中,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统一,大面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;广泛开展文体活动,加强艺术队、体育队、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建设与指导,培养特长学生,发展学生特长。

以教育科研为主线,以教育手段现代化及学科教学特色化为两翼,建设科研型队伍,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。现在学校已形成了一支以特级教师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、国家及省级教师、中青年专家等为龙头,市县名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班主任、骨干教师、教科研积极分子等为主体,校级教学能手、教坛新秀等为基础的教师团队,老中青教师相互支撑,共同进步。

4、彰显办学特色,丰厚办学内涵

多年来,我校特色教育工作改革力度大,创新意识强,发展步伐快。在继续保持科研课题开发与管理、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优势项目基础上,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,已形成了学生“三自”教育和“艺体见长”的鲜明办学特色,成果丰硕,始终保持在全市中学处于地位,受到了学生、家长、社会和各级领导的好评。

(1)学生“三自”教育管理特色

学校着力培养学生“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”的能力,积极调动学生自我认识、自我评价、自我约束、自我完善的积极性,努力推进全体同学的自主发展。加强团委、学生会组织建设,促进学生会、班委会、团支部的自治管理;推进学生社团建设,开创德育工作新领域和新局面;积极建构学生自主管理的行政体系、人员管理体系和学生社团管理体系。三年来,近40位学生社团干部受到省市表彰,晨曦文学社两次被评为市十佳文学社,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书画写作大赛先进组织奖、市平安校园、市和谐校园。

(2)体育艺术兴趣技能教育特色

学校牢固树立“身心愉悦、健康”的工作理念,全面培养学生对体育艺术的爱好,力求帮助学生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,形成稳定的兴趣,掌握一两种健身技能和艺术门类,奠定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的基础,提高热爱艺术、享受艺术、创造艺术的能力。同时,学校以艺体业余训练和特长生培养为龙头,以选项教学和校本课程推进为主体,以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为基础,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,进一步推动学校整体艺体教育水平的提高,从而使学校的艺体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。我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艺教集体、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、市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,体育组被评为市教研组。三年来,学校体育队和艺术队先后获得多项全国及省市比赛奖项,一大批学生摘金夺银;400余名艺体考生被各大高校录取,上线人数位居全省前列;2名学生的发明创造获国家专利;两次举办市高中体育新课改和业余训练现场会,一次举办县艺术选项教学研讨会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学校体艺工作打造出了强势特色,已走在全省前列,成为徐州领头羊。

(3)全员参与、全面普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

学校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础上,不断发展创新,积极构建“全员参与、全面普及”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。以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为主导,以大批骨干心理指导教师为主体,以班主任队伍为骨干,以科任教师、班团干部、学生积极分子为基础,在师生中全面开展心理咨询、辅导、疏导、访谈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积极推进“学生成长导师制和伙伴制”,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、创造性与内在潜力,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。以学生心理咨询互助中心等社团组织为辅助,构建学生心理互助预警机制,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。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,提高教师心理问题的预防意识。2005年我校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基地,2008年被评为省中学自护教育创新示范点、市德育先进集体、市“和谐校园、阳光心灵”校园心理剧比赛一等奖和组织奖。

四、学校管理

在继承管理理念的同时,学校注重反思和创新。根据学校发展规划,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、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奖惩条例,完善了管理网络,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、富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体系。完善科学、规范、人文、校本的管理机制,打破层级多、效益低的“金字塔式”管理模式,建立以年级处为实体的少环节、高效益的“扁平化”管理体系。实行中层干部竞聘制、全员聘用制,完善分配制度、人事制度、后勤服务制度、财务管理制度、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师生、课程评价制度;坚持校务公开制、民主监督制、教代会审查制,进一步提升科学化、规范化管理水平。坚持“减负增效”原则,促进各项工作走上了精细化、科学化、规范化的轨道。我校连续三年在市县教育督导综合评估中被评定为等次。

五、未来展望

按照学校发展规划,我们将继续坚持“以人为本、以师生发展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强化“注重均衡发展,追求整体突破,发挥精英效应,均享优质教育”的工作思路,以“精美生态校园建设工程、教师人才高地构筑工程、个性化校本课程研发工程、学校特色培育和辐射工程、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程”等五大工程为途径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。加强以学科、学术、学者、学生为主体的国际教育交流,不断拓宽交流渠道,加大交流力度,建设“历史传承与现代交融、改革与理性务实”的办学文化,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、质量、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、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化精品高中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徐州侯集中学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